思想问题
1949年,解放后的上海。许多知识分子进入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在这所革命的大熔炉里进行着改造。小组长李振威工作积极,生活严肃,但工作有性急的毛病,恨不得自己的小组一下子就变成模范组,但他的组偏偏又特别复杂。胡彪是一个国民党军队的退职连长,他进革命大学的动机是因为国民党垮了,只好进革命大学看看风头;于志让是一个在旧社会被生活磨练得卑躬屈膝的小公务员,上革命大学是为了给自己找一个饭碗;时髦的上海小姐袁美霞认为革命是一种时髦的玩意,所以也要来赶赶时髦;地主的儿子王长生整天只知道打架胡闹;受美式教育的周正华则是为了在这里读几本马列的书,为自己镀镀金;何祥瑞是个挑拨离间的小特务。李振威对他们十分头痛,虽然有副组长刘静和积极分子高洁的帮助,但周正华等落后分子经常在小组会上大发高论,闹得大家不欢而散。在上大课学习社会发展史时,班里为了让大家建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号召进行大扫除。大多数同学们听了报告和进行了劳动后,思想上都有了进步,只有周正华没听完大课就走了。他看不起班里的“土包子”干部,认为干扫除这样的事是工友干的。班里开会研究如何帮助落后同学进步的问题,李振威认为周正华是个思想顽固,无法改造的典型。班主任老赵和其他组长认为,应该对周正华团结帮助,并批评了李振威的性急的毛病。偷听开会的何瑞祥和胡彪向周正华谎称班里要开除他,周正华不愿意背上被开除的恶名,冲动地跑去找赵主任询问。老赵耐心地做了解释工作,并向他讲述了劳动创造人类的真理。周正华的思想有了转变,决定继续留校学习。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大家的思想都有了进步。积极分子刘静、高沽、王长生加入了共青团,周正华对李振威也消除了成见。广州的解放也打破了何瑞祥和胡彪的幻想,胡彪交出了暗藏的手枪。在学习总结会上,大家总结了自己的思想转变过程,特务何瑞祥坦白了自己的罪行,请求组织上给他改过自新的机会,周正华也彻底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决心努力参加革命工作。他们有的要求参加南下服务团,有的要求下乡参加土改工作。这一群背着沉重思想负担的知识分子,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三个月学习,开始树立了革命的人生观,改造自己,变成新人。
李学生
2000年,在商丘市睢阳区公庙乡中华楼村的李学生为了给妻子看病、照顾病卧于床的父亲,欠下乡亲们很多外债。为了把大家的钱还上,李学生听从父亲的建议,外出打工,同村的彩霞承担起照顾好他家的责任。 李学生背井离乡来到了温州,先后两次捡到张兰的钱包,经过重重误会之后,张兰认识到李学生是个靠谱的好人。身无分文的李学生当务之急就是找到工作,有落身之处,最终他在一家饭店找到上菜干杂活的工作并结识了踏实肯干的柱子和偷懒耍滑的富贵等人。好景不长,饭店老板出了车祸,需赔付一大笔钱,老板娘决定把店盘出去还钱,于是李学生和柱子,富贵等人又开始找工作。李学生把这一消息告诉了张兰,张兰主动介绍李学生去她哥张立的服装厂并留下来工作,可是李学生想让张立将他的一群兄弟姐妹们一同安排上岗,张立拒绝了他,李学生只好再寻。后来碰巧遇上了程老板,恰逢该厂接了一个大单,急需人手,便将李学生一行等人留下。工作期间,李学生加班加点,诚恳求教,很快熟练掌握了技能并不断教给一起来的工友们。张兰提出给更高的工资让李学生等人到哥哥的服装厂工作,李学生婉拒,富贵得知后决定投奔张立。 工人食堂内,几十名工人一起过年,包饺子。李学生说去买点东西,便走了出来。回厂路上,走到黄龙段马坑隧道口铁轨旁时,看到两个孩子在铁轨上玩耍,火车的汽笛声越来越近,李学生抛开手里的东西冲了上去,当他把第二个孩子推出去的一瞬间,火车在他身上碾过,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
*